戴明、朱蘭和克勞士比三人,,并稱世界質量管理運動的領軍人物,??v觀三人各自的質量管理思想,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,他們的思想有異有同。
這三位大師根據(jù)各自的特點提出的質量管理思想,都已經成為質量管理發(fā)展史上的寶貴財富,。不可否認,,三位大師的質量管理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,,主要表現(xiàn)為以下方面:
第一,在對質量內涵的理解上,,三人都一致認為質量不僅僅意味著相應的規(guī)格和標準,,更重要的是顧客的需要,。戴明認為,,真正的質量是立足于用戶需要,追求不斷提高用戶滿意程度而形成的,。朱蘭提出了質量的“適用性”這個概念,??藙谑勘日J為質量要符合要求,而這個要求就是用戶的需求,。
第二,三人都對以往質量與成本正相關的觀點予以徹底顛覆,。以往人們普遍認為,,高質量必然導致高成本,,他們三人從各自不同角度論證了高質量不但不會導致高成本,,反而會降低成本,提高生產能力,。
第三,,三人都認為質量不能完全依賴檢驗。戴明和克勞士比都提出了事先預防的重要性,。不同的是,戴明側重在組織中建立系統(tǒng)改善;克勞士比提出用“零缺陷”這個質量工作標準來實現(xiàn);朱蘭則認為檢驗對于質量的提高沒有決定性的意義,,他認為質量的人事方面是關鍵,。
第四,三人都認為主要的質量問題是源自系統(tǒng),,而不是源自工人,。戴明認為85%的生產失誤責任在于管理者而不是操作者。據(jù)說,,福特公司曾經派質量副總裁去請戴明做顧問,,卻被戴明拒絕。被拒絕的原因是:戴明認為質量是高管層尤其是總裁決定的,,所以他有一個規(guī)矩,,非總裁來請決不出山。朱蘭的 80∶20法則也是針對管理者因素提出的,??藙谑勘纫舱J為零缺陷管理重要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動,高層領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,。
第五,,三人都提出質量改進是一個持續(xù)過程,不是頭疼醫(yī)頭,、腳疼醫(yī)腳和一朝一夕的短期工作,。戴明認為,解決當下問題并不是改善,,充其量不過是恢復常態(tài),。克勞士比設定的預防過程,,就是一個持續(xù)的質量改進過程,。朱蘭的“質量環(huán)”和“突破歷程”也論證了這一點。
第六,,三人都強調質量改進應該打破部門隔閡,,在把企業(yè)當作一個整體的條件下進行。戴明“管理十四點”中的“打破部門之間的隔閡”,、朱蘭的“質量環(huán)”及“三部曲”,、克勞士比的零缺陷管理和四項原則,,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部門之間的合作對質量改進的重要性。
第七,,三人都強調質量改進過程中“人”的重要性,,都反對見物不見人的傳統(tǒng)質量觀。
然而,,三位大師的學習經歷,、工作經歷以及人生感悟各不相同,因此,,他們提出的質量管理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,,使質量管理理論異彩紛呈。
戴明堅信,,應用統(tǒng)計方法是解決質量問題的重要工具,。戴明甚至反對舉辦有關“全面質量控制”的研討會,他認為統(tǒng)計質量控制就已經很“全面”了,。日本科技聯(lián)盟的常務董事小柳認為,,戴明在統(tǒng)計方面很杰出,但他缺乏實踐經驗而且“沒有把質量作為整體來把握”,。小柳在1964年6月22日給朱蘭的信中寫道:“坦率地說,,戴明好像在工業(yè)生產中的經驗不足,并且他從未把‘質量’當作一個完整的包括產品,、流程和操作(包括人力操作)的實體來看待,。”
戴明過于重視統(tǒng)計的傾向,,也受到了朱蘭的批評,。朱蘭認為統(tǒng)計的確是必不可少的,但除此之外還需要很多其他的東西,。他甚至認為戴明的觀念“狹隘,、自私”。朱蘭指責戴明過多地運用了統(tǒng)計學理論而不是管理學理論,。在他的自傳中,,朱蘭這樣描述戴明:“當一些方法不多的數(shù)學家到工業(yè)界中開闊了眼界時,戴明卻沒有,。他固守自己的狹隘的專長,,這是他專長中好的一個,但他的思想看上去對其他事物都是封閉的”,。
朱蘭的方法與戴明的方法相比,,少了幾分機械性,對人際關系的強調更重一些,這可能恰恰與他在實際生活中不擅長此項有關,。正是人際關系處理上的挫折,,使朱蘭對這一問題的重要性銘記在心。朱蘭一直對他的教訓念念不忘,,說:“在我的職業(yè)生涯中,,遇到了無數(shù)的人際關系問題,不僅僅是自己的,,而且是普遍存在于其他人之間,,存在于客戶的經理們和雇員之間類似的問題”。因而,,朱蘭將人性尺度加入到質量范疇之中,,他以人際關系擴展了質量的內涵,將質量管理從狹隘的統(tǒng)計范疇擴展到管理范疇,。
朱蘭與戴明觀點還有截然相反的地方,比如戴明“管理十四點”中的“消除員工的焦慮”,,鼓勵員工在企業(yè)中放開手腳和思路,,減除員工的思想負擔。對此,,朱蘭極為反對,,這很有可能同朱蘭一生的種種傷痛和磨難有關。也許,,在朱蘭眼里,,適度的焦慮能夠使人體驗到生命的真諦??梢哉f,,在這個問題上,戴明和朱蘭各偏向了一個極端,。
克勞士比注重用超前的思想指導行為實踐,,強調用管理和組織過程而不是用統(tǒng)計學科的方法來改善企業(yè)的狀況,這一點與戴明極為不同,。他運用醫(yī)學和商學的交叉思維來解構質量,,從整體的需要和行動的目的出發(fā),提出了“完整性”的“質量哲學”,。同朱蘭相比,,克勞士比更像一個智者。
總的來說,,戴明和克勞士比更多地從哲學角度來闡述質量問題,,并主張公司應將質量作為一種概念來接受。而朱蘭一直致力于質量體系的計劃與實施,他的研究范圍側重在質量管理的方法論上,。
正是因為他們的質量管理思想有著各自不同的風采,,他們之間的爭論也從未間斷。身為“理論學派”代表的戴明,,固執(zhí)地認為接受“實踐學派”克勞士比學說的那些經理們是容易受騙上當?shù)?,而不接受統(tǒng)計方法培訓的管理高層是愚蠢的??藙谑勘鹊拈T徒們反擊道,,戴明把數(shù)學和統(tǒng)計學的意義賦予了質量,朱蘭致力于質量的工程學和數(shù)理方面的挖掘,,但他們的思想充其量只是“數(shù)量哲學”,,而克勞士比的管理思想才是“完整性”的“質量哲學”??藙谑勘鹊暮罄^者顯然認為自己推崇的宗師要比戴明和朱蘭更加技高一籌,。但這不過是一家之言。不管有多少爭論,,這三位大師以及他們運用各自的聰明智慧提出的質量管理思想,,都為質量管理的發(fā)展作出了巨大貢獻。